近日, 某短視頻平臺上出現許多 號稱“負債百萬”的人 在成都街頭啃著饅頭, 訴說個人負債故事。
這類視頻內容人設、文案和口號雷同, 通常以“欠債、眾叛親離、 重新奮斗”為主線展開, 獲得流量關注后, 再通過打賞、帶貨、賣課、 加盟等方式“翻身上岸” 最后達到賺錢目的。
對此,不少網民調侃稱, “這是一條街都在拿著饅頭, 架著手機和補光燈搞直播吧” “一看就是故意寫的劇本”, 也有觀點指出, 這類虛假信息視頻 將會損害城市形象。
相關截圖 圖源網絡
警惕“欠債風” 背后的流量生意
對此,四川共青團在官方賬號發布提示稱: 警惕“欠債風”背后的流量生意!嘩眾取寵收割流量的方式不會長久,賺取流量的方式應該有下限!
抖音官方也對此高度重視,通過官方賬號“抖音黑板報”發布公告稱:
近日,平臺在日常巡查中發現,有極個別用戶發布創業失敗同質化賣慘視頻,已對此類賬號進行了嚴格處理。
鄭重提示
中央網信辦近日發布通知:
按照2023年“清朗”系列專項行動計劃,將開展為期兩個月的“清朗·從嚴整治‘自媒體’亂象”專項行動,聚焦社交、短視頻、網絡直播等類型重點平臺,針對“自媒體”造謠傳謠、假冒仿冒、違規營利等突出問題,堅決打擊,從嚴處置。
從嚴整治“自媒體”利用弱勢群體進行流量變現,包括哄騙、利誘老年人擺拍視頻、開設直播,騙取網民點贊、打賞、捐贈等;欺騙、引誘殘障人士,通過賣慘、惡搞、虐待等違法失德方式博取流量等。
民政部: “擺拍式慈善”違法, 當心受騙
近期,還有一些短視頻主播假借開展公益慈善活動之名,進行“擺拍式慈善”“表演式慈善”,騙取廣大網友的同情和善款。
近日,某短視頻主播發布了多條其在四川涼山“行善”的視頻。在一條視頻中,一名老人和小女孩住在簡陋的房子里,博主稱女孩是老人撿來的孤兒,兩人相依為命,引來不少網友留言表示要捐助。后經當地多名村民確認,該博主的多條視頻內容均是“擺拍”。在另一條視頻中,博主自稱“資助”一名老人3000元,但拍完后又收回了2800元。
近年來,諸如此類的“擺拍式慈善”“表演式慈善”屢屢發生。為保護人民群眾合法權益,凈化慈善事業發展環境,3月14日,民政部慈善事業促進和社會工作司發出提示,提醒公眾注意“假慈善、真行騙”。
“擺拍式慈善”“表演式慈善”等假慈善行為嚴重違背慈善本意,有的甚至涉嫌詐騙。有主播因此被公安機關依法行政拘留,也有主播因此獲刑。廣大網友要提升防范意識,通過正規渠道奉獻愛心或尋求幫助,切勿掉入假慈善陷阱。
有關網絡平臺要按照《中華人民共和國網絡安全法》《中華人民共和國慈善法》《互聯網信息服務管理辦法》等有關規定,對涉及慈善活動的內容加大審核力度,切實防范一些主播通過造謠、炒作、制造“悲情戲”、踐踏求助人尊嚴、侵害受益人隱私等違反法律法規、違背公序良俗的手段,蓄意制造輿論“熱點”,傳播不實信息的行為。
社會公眾如發現有不法分子假借慈善之名牟利、違法開展公開募捐活動的,可以向民政部門、其他有關部門或者慈善行業組織投訴、舉報。自然人、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假借慈善名義或者假冒慈善組織騙取財產的,由公安機關依法查處。
來源:錦觀新聞、成都日報、成都網絡辟謠、中國網信網 、四川共青團、抖音黑板報、北京日報 |